

错
我的自传(节选)
编者按:于都县职业中专学校(于都四中)退休教师段德山老师撰写了一篇他的家史,值得一看。现摘选了其作品中的一小节内容,先睹为快!)
二.父亲的峰谷,坎坷的人生
1.双喜临门
少年得志跨白马,青云直上腾彩云。
喜结良缘婚姻到,福无双至今日临。
父亲先美(1936一1970),字志伟,别名先宏,生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六月廿五日未时,娶梓山乡联星村朱坊吴金正养女林金红。生子三,长子地发,次子地福,三子殀。育女四,必女、小梅、红香、红花。
1951年,父亲虚岁16岁,在水头中学读书,假期一次在放牛遇见乡、村干部在田间丈量土地进行计算时,算来算去感觉不对劲。父亲挨过去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然后胸有成竹地对他们说:"不妨我来试试,帮你们算算看吧。"
"你这个小子,吹什么牛皮。我们几个大人都算不好,你还算得好吗?"他们轻蔑地看了父亲一眼,置若罔闻地对父亲说。
父亲并不示弱,拿起算盘,三下五除二,不到一会儿就把他们丈量的数据算好了。"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个结果。"
"没想到,你还真行!我们小看你了。"他们认真看了看父亲算的结果,数据正确无误,异口同声惊讶地"啊"了一声,夸着大拇指对父亲说。
通过这次算盘演示,后来乡、村领导就叫父亲不要去水头中学读书了,直接送他到赣州干部培训学校学习会计知识。父亲束发之年得志,培训期满后,县政府就招录父亲为宽田区政府会计。当时区政府交道不便,连单车都没有,唯有马是交通工具。父亲下县城出差办事,都是骑着区政府的大白马来回,有时偶然顺便也骑马回家看看自己年迈的母亲,村子里的人们看见父亲骑马,羡幕不及。
1953年,父亲双喜临门:佳偶天成,红鸾天喜;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当时父亲与母亲结婚,迎亲仪式在段屋村来讲是独一无二的,盛况热烈,流传至今。父亲骑着区政府的大白马,马头上扎好一朵红布大红花,段屋小学校长郭立珊亲自带着学校鼓乐队,洋鼓洋号,前呼后应去接亲。
"新人"接回来后,区、乡、村领导亲临祝贺,家族眷属、亲朋好友前来贺喜,高朋满座,门庭若市,蓬荜生辉。祝福声,欢乐声,欣喜若狂,大家举杯,纵情尽享美酒佳肴,一醉方休。
正当父母沉浸在新婚大喜的日子里,县委来通知父亲到县财政科任出纳,真是喜上加喜。
由于父亲工作出色,1954年8月,县委派他到赣州团干部培训班学习,尔后任于都城关区团委青年干事。这时,母亲生下了我,取名地发。
1956年7月,根据县政府工作安排,抽调父亲前往大余修飞机场于都工程部任总会计,当年十二月工程完成后,返回县城关区工作。
2.光荣下放
初生牛犊不怕虎,光荣下放随潮流。
大公无私讲原则,得罪小人埋祸根。
1957年5月,国家在精简机构、开展整风的同时,中共中央先后三次发出关于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的决定,从而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生产第一线去。
那时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党政机关干部到工厂、农村劳动锻炼的动员大会。县有关领导在动员大会的报告中,宣讲了党和国家有关干部下放的政策。
对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时间的长短,中央做出了明确决定,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本人在劳动中的表现,确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有些人可以同原单位的干部轮换、或调配新的工作或留在基层工作。
会后分小组讨论,不管违心与否,每人都要写申请表示到农村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然后就是向组织上递交申请书和表决心,最后由单位党委确定下放名单,召开欢送干部下放的大会。下放干部披戴着大红花坐在会场前排,先由领导致欢送词,再由下放干部代表发言表决心,尔后敲锣打鼓把下放干部送往农村、工厂。
1957年夏,父亲年仅21岁,正值青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之时,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他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积极带头申请要去回家乡务农,到农村第一线去锻炼。在上级的批准下,父亲光荣下放回到家乡务农。乡、村领导干部和当地群众敲锣打鼓迎接父亲返乡。那时《赣南日报》头版刊登报道了赣南各县第一批下放干部名单。
干部下放劳动制度,从1957年至1958年,全国已经下放干部超过一百多万人,这就是当代史上著名的"百万干部下放"说法的来头。
父亲回家后,仍然没有脱离党的工作,当时担任宽田区段屋乡段屋合作社共青团支部团课辅导员和本生产队会计。
由于父亲早些年就受党的教育和培养,思想觉悟较高,在农村工作中,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克己奉公,敢于和农村资本主义倾向和不良习惯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曾在一次生产队委干部会上,队长唯利是图,利欲薰心,提出讨论如何瞒产私分集体物资。父亲在会上大公无私,勇于抵制歪风邪气,使集体物资未被私人侵占。上级领导知道这件事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了党纪处分,其他几个队委干部给予口头批评处理。
父亲就这样因工作方法不妥当、不圆滑得罪了一些人,他们怀恨在心,变本加利,经常给父亲穿小鞋、出难题,致使父亲工作难以开展,也为日后留下了隐患,埋下了祸根。
3.南昌风波
蒙受冤枉遭陷害,身心交瘁受摧残。
壮志末酬归故里,退仕隐居等闲生。
1958年8月27日,母亲生下了大妹必女(后改名翠兰),在还未满月之时,父亲为了缓和与生产队那些小人的关系,避免矛盾加剧,便向当地政府申请,经县政府领导批准同意,于同年9月参加了南昌修铁路于都工程队工作,上级任命父亲为连部会计,不久调营部任团支部书记兼食堂会计。由于他忠诚老实,工作勤奋,成绩显著,上级党组织决定吸收他入党,那时父亲向工程总部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1959年春,正当年仅23岁的父亲在南昌工作春风得意时,由于他羽毛未丰,涉世不深,思考问题不全面,处理事情不谨慎,不免在工作中与一些人发生摩擦,甚至得罪了个别人。加上这些人眼红嫉妒父亲腾达,便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谣言,大造谬论,诽谤父亲在营部食堂贪污公款一千多元。雾里看花,无法让人切实分清孰真孰假。在末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暂时将父亲羁押在看守所。当事业正处于巅峰的父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在看守所那极其难熬的日夜里,面对铺天盖地的造谣诽谤,蒙受冤枉,遭受耻辱,身心受压,一气之下,口吐鲜血,严重摧残身体,致使患上了肺炎疾病。
后经组织调查核实,纯是造谣中伤,无稽之谈,实无贪污此事。澄清是非后,组织上对造谣首恶者给予了开除处理,协同人员给了行政警告处分,父亲重返工作岗位。而这恶劣影响,对父亲身心形象及声誉造成了致命性打击,颜面尽失,心中朝暮弥漫了悲伤和惆怅,心乱如麻,六神无主。
父亲为了使自己今后不再遭人算计受害,加上思念寒泉之恩,琴瑟之好,舐犊之爱,春树暮云,归心似箭。父亲于1959年6月未经上级领导同意,未办任何组织关系和手续,聪明一世,懵懂一刻,带着疾病,擅自离岗,急遽返回故里。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由于父亲没有手续回家,当地基层干部和群众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信以为真父亲系是"贪污"辞退回家,而父亲犹如哑巴吃黄莲一一有口难言,只得忍气吞声,随世沉浮。
由于父亲原先在生产队工作时得罪了一些小人,他们正好得势握权在位,怀着对父亲的旧仇宿怨,在人身、工作、生活中对父亲挑刺报复,施展了种种鄙劣手段,进行百般刁难,虐待辱害。特别是父亲在生产队劳动了两个月,生产队也未分配他一粒粮食。后来父亲请求大队、公社领导同意,才开始下发口粮。
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艰苦的贫困生活,致使父系脆弱的身体由肺炎转为慢性肺结核病。因无钱医治,唯有长吁短叹,捶胸顿足,终日忧愁。想当年,光荣下放,春光满面。看今日,蒙冤返故,狼狈不堪。若再去找政府组织照顾重返工作,有失体面。俗话说:大胆天下志得,小心寸步难行。正因为父亲没胆略,没勇气去迈出这一步,给了他日后人生毁灭性的打击。"只因一着错,满盘皆是空。"
正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作者:段德山 于都县段屋乡段屋村桂新小组人。1954年12月出生,1980年1月宁都师范学校毕业,1986年1月入党,1990年7月江西教育学院数学系本科毕业。历任仙下中学理科教研组长,山塘初中校长、中学一级教师,梓山中学总务主任、副校长。2001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调入县职业中专学校(于都四中)。是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会员。1997年论文“浅谈平面几何中的辅助线”刊于《中国当代教育精粹》,1998年“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扩散思维”刊于《优秀教改教学经验论文集》并获全国优秀教改教学征文二等奖,1999年“数学教学中的诗歌”刊于《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并获全国基础教育征文优秀奖,2000年“教导主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刊于《新世纪基础教育笔谈》并获第三届“师魂杯”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优秀奖、“怎样才算一节好的数学课”刊于《中国教育文库》并获第十届全国数学教研年会优秀奖,2002年“分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数学能力”获第十一届全国数学教研年会论文三等奖。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手机:13970788709)
(供稿: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