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快来看看禾丰镇各个地名的由来及人口变迁

    信息发布者:刘谈桂
    2019-03-29 19:43:58    来源:于都故事会   转载



    引子

    禾丰,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始称“木丰”建村开发后,因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五谷丰登,改名“禾丰”。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禾丰乡,建国初称禾丰区,辖利邦、蕉坑、坪山、隘下、亭子、大龙、尧口、麻园、园岭、黄泥等11个乡。195810月成立禾丰人民公社,196110月划分为禾丰尧口、亭子公社,19653月,尧口、亭子公社并入禾丰公社。

    游览地有峦峰竟秀的钟公嶂,峭岩峻壁的葫芦寨,泉通地脉的金鸡山,琳琅满目的双石岩。






    禾丰地名及人口变迁(一)

     禾丰圩      在县城南偏东小河边。清中刘、曾两姓择黎邦桥背建圩,始称黎邦桥圩。解放前(即四十年代)禾丰划分为文昌、万泰二乡,此圩改称万泰圩,解放后复称黎圩桥圩。1958年成立禾丰人民公社时,更名为禾丰圩。原农历三、六、九当圩,居刘、曾、华、赖、李、林、胡氏,刘曾氏居多。

     

    【禾丰大队】以驻禾丰圩得名。地势平坦,人烟集中。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利邦乡,1958年属禾丰公社称枫树大队,1972年改称禾丰大队。

     

    坳上坞      在禾丰圩西面山坳旁。清中曾氏从赣县田村杨梅迁入。

     

    碓白窝      在禾丰圩西偏南田塅中。四面较高,中间较低,形似碓白。明末刘氏从泰和县迁入。

     

    埂丘        在禾丰圩南偏东黄泥埂边大丘田旁建村,故名。清中曾氏从县田村杨梅迁入。

     

    庙背        在禾丰西南面山脚下。原有一庙得名。清中华氏从黄泥塘迁入。

    黄竹塘      在禾丰西南面黄泥岗边。水塘坳上,盛产黄竹,故名。明末刘氏从安远迁入。

     

    老屋发      在禾丰圩南偏西山脚下。地形似虎,原名老虎发,后认为虎凶欠利,改称老屋发。清末华氏从黄泥塘迁入。

     

    【大塆大队】西北高山如屏,东南小溪似带,东西石山巍然屹立,境内缓坡自北南斜,以驻地大湾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1958年属禾丰公社,1961年属尧口公社,1965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大湾大队。

     

    大湾        在禾丰圩北偏西山脚下大湾里。明末李氏从利村洛村迁入。

     

    山寮        在大湾北偏西半山腰。原是守山林的山寮故名。民国初期李氏从本村迁此。

     

    上山        在大湾北偏西山坑里。居下山上方。民国初期李氏从牛栏前迁此。

     

    白竹坳      在大湾北面山坳里。以盛产白竹得名。清末李氏从梓山公社白竹隈迁入。

     

    桥坑        在大湾北偏东山坑里。以坑口石拱桥得名。清末赖氏从梓山公社牛皮龙迁入。

     

    梧凤山      在大湾北偏西岭排上。原属佛寺,于清中建庙。以“梧桐翠绿,凤凰栖息”得名。

     

    檀树下      在大湾北偏西田段上,以后山种有檀树得名。明末李氏从利村公社洛村迁入。

     

    下湾        在大湾北偏东山脚下转湾处。清末李氏从大湾迁入。

     

    双石背      在大湾西面两只石山后背。清初刘氏从石门口迁入。

     

    石岭脑      在大湾东偏南小河上。以村后石岭得名。清末李氏从大湾迁入。

     

    【陂角大队】地势平缓。水源短缺。以驻地陂角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1958年属示丰公社麻园大队。1961年属尧口公社。1965年属禾丰公社,均称角大队。

     

    陂角        在禾丰圩西北面田排上。因原有禾寮,始称田寮里,后在门前小河兴修小陂,改称陂角。清熙年间刘伯求从本地乌坑迁入。

     

    慈果庵      在陂角东北面山坳上。明末刘守海之女出嫁,暗窃地契,翌年秋收,父女争收地租,闹至县衙,父输不服,誓言:永不育女。凡生之女,皆被溺死。后悟,方为女建庵,以示慈心,取名慈果庵。清末刘氏从陂角迁入。

     

    水口上      在陂角东北面山塘庵水库边,别名下山塘庵。1963年兴修水库同建此房。供管理人员居住。座落在水口上。

     

    石脚下      在陂角北面石灰山脚下。清末刘氏从回龙坝迁入。

     

    太平庵      在陂角西北面山腰上,明末刘守梅继慈果庵而建,始称守梅山,后有和尚入居,改称太平庵。前门楹联“太乙藜燃腾佛座;平安竹报达禅门”。僧故,刘纪生于解放前夕从庙前迁入。

     

    回龙坝      在陂角西偏北坝上。后山起伏,西东伸展,弯曲迥向,认为龙势回头,故名。清康熙年间刘氏从坞坑迁入。

     

    赤珠嵊      在陂角东面山脚下。因后山是红壤土,且有珠石,故名赤珠嵊。于清中建,农二、五、八为圩期。居有刘、谢、朱氏。

     

    谢屋        在陂角东面大塅中,谢氏于明末从广东下坝迁入。

     

    【麻园大队】西北属岭,地势向东南倾倾,禾丰河沿境流往利村,以麻园村命名,驻祠堂上。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1958年属禾丰公社,1961年属尧口公社,1965年属禾丰公社均称麻园大队。

     

    祠堂上      在禾丰圩西北面。于明末从石门口迁入。

     

    寨上        在祠堂上西偏北山腰里,地势险要,犹如山寨,故名,李氏于清朝从陂角大队李屋迁入。

     

    上麻园      在祠堂上北面田塅中。以方位划分为上、下麻园。刘氏于清初从石门口迁入。

     

    下麻        在祠堂上北偏东塅中。刘氏于清初从石门口迁入。

     

    水阁口      在祠堂上西偏南禾丰河出口处。高山夹谷。地势险要,古称“禾丰大门”。建有许真君殿和文昌阁。1964年建起电力排灌站,刘氏于明末从新陂迁入。

     

    半迳        在祠堂上西面河迳中部山脚下。刘氏清朝从石门口迁入。

     

    【尧口大队】以驻地得名。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禾丰河沿境流往利村,建有二级电灌站。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尧口乡。1958年属不丰公社。1961年属尧口公社。1965年属丰公社。均称尧口大队。

     

    尧口        在禾丰圩西北面。地形似鸟,原名鸟口,后谐音改称尧口。明末华氏从乌沙塘迁入。

     

    下山寮      在尧口北偏东山腰上,原系山寮。解放初期,尹氏从祠堂下迁入。

     

    山塘安      在尧口北偏东山窝里。原有一庵,始称山塘庵,后改为山塘安。尹氏于清朝从黄瓦屋迁入。

     

    新龙        在尧口北偏西田塅中。原称新屋。公社化时,取名新龙生产队,后称此村为新龙。解放前夕,华氏从头圩迁入。

     

    新田里      在尧口北偏西黄泥岗墈下。以在农田新立基得名。华氏于清朝从头圩迁入。

     

    岭脑        在尧口东北面岭坡上。明初罗氏从万安铜锣湾迁入。

     

    中塅        在尧口东偏北田塅中部。解放前尹氏从祠堂下迁入。

     

    头丘        在尧口西偏北岗坂墈头上。明中华氏从老屋场迁入。

     

    胡屋        在尧口东北面岗坂脚下。胡氏开居。胡外迁,华氏于清朝从尧口迁入。

     

    庙前        在尧口西面蜈蚣形东侧。村后原有一庙,故名。清初刘氏从坞坑迁入。

     

    河里        在尧口东偏南小河边。清末尹氏从黄尾屋迁入。

     

    李屋        在尧口西偏南田塅中。李氏于明朝从利村迁入。

     

    【大龙大队】东北部是高山。地势向西南倾斜,禾丰河沿境而出,交通不便。以大龙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大龙乡,1958年属禾丰公社称大龙大队,1916年属尧口公社,1965年属禾丰公社均称大龙大队,1969年属营前大队,1979年复称大龙大队。

     

    莲子塘      在禾丰北偏西。以门前塘中盛产莲子得名。明末刘氏从安远梓背迁入。

     

    旱塘        在莲子塘北偏西石山脚下旱塘边。清中刘氏从庙塘坑迁入。

     

    迳脑        在莲子塘北偏西黄泥岗上。以靠近坑迳得名。明末刘氏从莲子塘迁入。

     

    大坪里      在莲子塘北偏东大岗坂坪上。刘氏于清朝从莲子塘迁入。

     

    坳背        在莲子塘西面黄泥坳上。华氏于明朝从营前迁入。

     

    林屋角      在莲子塘西南面黄泥岗下,林氏开居。林迁后,华氏于明初从定南小zhai迁入。

     

    【中坊大队】东北面群山起伏向西南倾斜,以中坊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黄田乡。I958年属禾丰公社黄田大队。1961年属亭子公社。1965年属禾丰公社均称中坊大队,1969年属禾丰公社黄田大队。1979年从黄田分出中坊大队。

     

    大禾田      在禾丰圩北面。以地处禾田面积大得名。刘氏于解放前从营前大队迁入。同居丁氏。

     

    茶亭上      在大禾田北偏东山场茶亭边。解放初赖氏入居。

     

    大窝坑      在大禾田北偏西山坑大窝里。解放初刘氏从大龙脑迁入。

     

    坑尾        在大禾田北偏西山坑尾,丁氏于清末从新陂迁入。

     

    大水垄      在大禾田北偏西田塅中。因地势较低,下雨时,洪水泻入田垄。故名。刘氏于明末从大树下迁入。

     

    陂塘坑      在大禾田北偏东塘坑口水陂边。清末高氏从本村大树下迁入。

     

    杉树下      在大禾田北偏西塅中。以屋背杉树茂密得名。清初华氏从营前迁入。

     

    大树下      在大禾田北偏东田塅中大树下。清初肖氏从广东八尺迁入。

     

    李树下      在大禾田北面田塅中李树下。清末刘氏从上堡迁入。

     

    晒禾岭      在大禾田北偏东岭脚河旁。因干旱缺水,农田往往旱得象晒场,故名。明末氏从宁都迁入。另居有梁、任氏。

     

    土地        在大禾田西偏南田塅中,屋后原有一棵白果树(俗称土地树)原名土地树下,简称土地。清初丁氏从新陂迁入。

     

    中坊        在大禾田西南面黄泥岗坂下,位于片村中部,故名。明末丁氏从新陂迁入。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